多部门要求强化“首贷户”服务 小微企业期待“伯乐”
- 来源: 经济日报 2021-05-20 14:37:23
当前,判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标准正在悄然生变——为成熟、优质企业发放贷款不算本事,为从未获得过贷款的“首贷户”小微企业担当“伯乐”、做到“慧眼识珠”才算真本事。
今年以来,已有多部门要求强化“首贷户”服务。其中,2021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提出,引导银行持续增加首贷户;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发布《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要求大型银行、股份制银行发挥行业带头作用,强化“首贷户”服务,努力实现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“首贷户”数量高于2020年,大型银行要将“首贷户”纳入内部考核评价指标。
小微企业没能借到第一笔钱的原因是什么?针对“首贷户”的金融服务还缺什么?应从何处破题?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地企业、金融机构后发现,银企信息不对称仍是最大障碍。接下来,多部委合作、进一步开放数据资源共享迫在眉睫。
小微企业期待“伯乐”
“只愿锦上添花,难以雪中送炭。”谈及金融服务小企业,人们总习惯用此句话来概括。这背后折射出“小微企业期待更多伯乐”的重要诉求。
记者调研发现,小微企业尚未获得银行贷款的原因通常有两个,一是不需要贷款,二是需要却贷不到款。
“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外源融资,有些通过自身的盈利来积累,即内源融资。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说,当企业有外源融资需求时,它有几个选择:股权融资、通过亲戚朋友借钱、民间借贷、银行贷款。
哪类企业更倾向于从银行借钱?答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。多位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,从实践看,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变动成本较大,经营杠杆低,财务杠杆高,企业筹资主要靠债务资金,更需要“从银行借钱”;相比之下,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比重大,经营杠杆高,财务杠杆低,企业筹资主要靠权益资本而非信贷资金。
排除不需要贷款的企业后,为何有些企业需要贷款却借不到?核心问题是银企信息不对称。一方面,金融机构读不懂企业,尤其是初创期企业,难以判断其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,所以“不敢贷”;另一方面,有些企业主只顾“埋头苦干”,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相关的金融优惠政策。
在浙江省湖州市,沈建华已从事钢结构工程多年,由于在业界信誉良好,他成为了当地“个体工商户转型小微企业”工作的重点培育对象,并已于近期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,成立湖州鑫联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。
“工商注册登记是通过银行代办的,在代办过程中,经银行工作人员介绍,我才知道国家已经出台了这么多扶持企业政策,尤其是针对首贷户有优惠政策。”沈建华说,恰好公司刚成立需要扩充队伍、增添设备,资金也存在缺口,经过银行综合测评,最终从南浔农商银行获得了公司的首笔贷款——100万元贷款。
如何借到“第一笔钱”
像沈建华这样需要借到“第一笔钱”的企业主还有很多。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“首贷获得难”问题,北京市、浙江省已率先做出了有益探索。
在北京市西三环南路1号,坐落着全国首家“首贷服务中心”——北京市首贷服务中心,它由北京银保监局、北京市政务局在2020年4月联合成立。记者在这里看到,当企业主前来咨询时,首先,中心的前台人员会向企业主介绍目前已入驻的可选银行,以及每家银行提供的融资产品;然后,企业主可以根据自己的企业类型、成立年限、担保方式、贷款期限、贷款金额等特征,从“产品菜单”中筛选出符合自己情况的,再进一步与该银行的工作人员沟通。
如果沟通未果,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融资需求发送在平台上,由其他银行来“抢单”,若有多家银行表示愿接洽,企业主则可以在首贷中心里与银行进行对接。
“企业在首贷中心提出融资需求后,我们的驻点支行会迅速开展对接。”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,如果银行的融资产品和企业的需求匹配,银行将通过首贷中心的现场服务、银行内部的远程协作“双线联动”,尽量在当日就完成业务审批并发放贷款。“通过首贷中心,我们希望小微企业不再‘融资无门’,而是可以‘货比三家’。”北京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在浙江,一场覆盖60万家企业的线下对接活动正在开展。“根据浙江省税务局提供的清单,纳税信用等级在B级以上的小微企业共有约60万家,浙江银保监局引导辖内银行,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逐个上门对接,并通过融资监测系统逐户监测。”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“通过摸排发现,有新融资需求且同意上门对接的企业共6.1万户,最终达成融资意向3.4万户,占有融资需求企业的55.5%,其中首贷户1.4万户,首贷金额1300.3亿元。”上述负责人说。
“数据开放共享”是关键
虽然各地的探索初见成效,但小微企业“首贷难”的核心梗阻仍存,这便是“信息不对称”“信息难获取”问题。
“相对于大中型企业,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、信息透明度较低,首贷企业更是缺乏历史信用数据信息,这使得银行较难判断该企业的信用风险。”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说。
除了历史信息缺乏,首贷企业的信用、经营信息也较难获取。记者调研发现,尽管目前税务、海关等数据已逐步向银行业开放,但各家银行获得外部数据的渠道依然有限。为此,多家银行呼吁进一步开放共享政务、公共、交易行为等数据,以更好地强化对“首贷户”的融资支持。
“相较于企业的经营数据,支付类数据、政务类数据等‘替代性数据’也迫切需要被进一步挖掘。”浙江银保监局上述负责人说,此外,各家银行还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,针对“首贷户”开发专属的风险评估模型,探索对无贷款企业开展“预授信”,全面提升对“首贷户”的对接效率、风险评估的精准度。拓展数据合作,其最终目的是加速融资产品创新,针对每家首贷企业不同的融资痛点,实现“私人订制”。
“北京银保监局要求,入驻银行要充分利用首贷中心的共享政务数据,配合确权中心建设,创新推出‘确权贷’‘信用贷’等专属产品。”北京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,目前,落地首贷中心的金融公共数据专区已累计汇聚27家单位、232类、2952项高价值数据,涵盖200余万市场主体的登记、纳税、社保、不动产、专利、政府采购等信息;接下来,将进一步研究如何让这些政务信息转化为信用信息,为首贷户服务提供支持。
【免责声明】
1、凡本网注明出处非(巨潮财经网)的作品,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,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。
2、刊发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3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15日内联系本网客服。
-
多部门要求强化“首贷户”服务 小微企业期待“伯乐”
当前,判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标准正在悄然生变——为成熟、优质企业发放贷款不算本事,为从未获得过贷款的首贷户小微企...
2021-05-20 14:37:23
-
实体盈利增速超金融业意味什么 金融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迈上新台阶
近日,中证金融研究院一项报告显示,从上市公司2020年年报看,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 88万亿元,同比增长4 91%,...
2021-05-20 11:48:00
-
SensorTower:一季度美国手游市场收入61亿美元,中国手游在美出口优势进一步扩大
SensorTower商店情报数据显示,2021年一季度美国手游在AppStore和GooglePlay的总收入超过61亿美元。本期,共23款中国手游产品入围美区畅销
2021-05-20 11:43:39
-
报告:到2023年中国宠物行业规模将达4456亿元 复合增速预计14.2%
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《2021年中国宠物消费趋势白皮书》预测,到2023年,中国宠物行业规模将达到4456亿元。《白皮书》显示,目...
2021-05-20 11:42:16
-
国产新材料企业“驭能科技”完成数千万元Pre A+轮融资 云沐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
国产新材料企业驭能科技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 A+轮融资,由北汽产投领投,复林创投、云沐资本跟投,云沐资本担任本...
2021-05-20 11:40:29
- 局势变幻莫测!中企海外并购资金六成流向这里
- 调研数据显露主力布局意图 103家公司被10家及以上机构调研 18只年报预喜股估值不足20倍
- 有银行拉拢节日资金:春节前后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最多调高25% 春节效应显现
- 工作报告:地方国企改革瞄准三大重点 混改仍是“标配”
- 2019年反洗钱将成支付监管重点 央行出手整顿支付违规
- 开年券商融资已超500亿元 又有3家抛出定增预案 补充资本抵御风险增厚收益
- “头号工程”:紧牵科创板“牛鼻子” 拉开资本市场改革大幕
- 2019年首月沪指上涨3.64%实现开门红 三路资金助推回暖行情 呈现净流入态势
- 深交所:将对深成指、创业板指等指数编制方案进行修订
- 科创板放开涨跌限制 将定价权还给市场 尽快形成合理价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