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-> 新闻 > 科技 > 正文

叶培建:10年分3阶段将对近地小行星探测取样返回,并绕飞探测彗星

    来源: 科技日报  2021-04-26 14:39:34

“中国设计的小天体探测任务将在10年分3个阶段实施,即小行星探测、取样返回、探测彗星。既要对地小行星‘2016HO3’进行探测,也要对彗星‘311’进行探测。目前,小天体探测任务已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。”4月24日下午,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,当选为2021年“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”的人民科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描绘的我国小天体探测的任务设想,令人心驰神往。

叶培建介绍,我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包括小天体探测、火星采样返回和木星系探测,同时太阳系边际探测等未来任务已在论证之中。其中,小天体探测任务是行星探测重大工程的标志项目,也是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征程的标志任务。

将对地小行星探测取样返回,并绕飞探测彗星

“小天体保存着太阳系形成演化的原始信息,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‘活化石’,是目前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,行星科学研究的前沿。”叶培建表示,小天体探测在揭示生命起源、推动技术进步、开发天然资源、保护地球安全等方面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。

中国的小天体探测如何开展?叶培建说:“我们将通过一次任务,对地小行星探测与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绕飞探测,实现探测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,使我国小天体探测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。”

叶培建所说的地小行星和主带彗星分别为“2016HO3”和“311P”。

2016HO3是一颗地球共轨天体,直径为40—100米,发射和返回窗口灵活,适于取样返回、分析天体来源。而311P彗核为320—580米,对它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主带彗星形成和演化、气体活动机制。

“小天体探测的目标是,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采样、高精度和高自主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、小推力转移轨道、轻小型超高速再入返回、多模式长寿命电推进等关键技术;同时实现地小行星距探测、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距探测,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真实样品。”叶培建介绍。

完成这些使命的小天体探测器,将由主探测器和返回舱组成。“其中主探测器完成地小行星转移、绕飞详查、采样转样、返回地球、返回舱分离、主带彗星转移及科学探测全周期的飞行任务;返回舱则采用弹道式再入方式,选用‘球锥大底+单锥后体’气动外形,通过‘气动外形+降落伞’完成减速并着陆于地球。”叶培建说。

一次发射先后探测两个小天体,设计了触碰、悬停、附着等多种采样方式

与众不同的是,此次小天体探测器发射后,将“一箭双雕”。叶培建透露,中国的小天体探测工程将通过一次发射,探测两类目标,实现三种探测模式,即距离探测、附着、采样。

“探测器发射后将进入转移段,随后与小行星交会、距离探测,再着陆、采样后,进入返回段。探测器返程接地球时,返回舱进入地球,而主探测器飞向彗星,随后完成将7年的探索。”叶培建说。

“但是,难点在哪儿?”叶培建话锋一转,“小行星直径不过几十米,几乎没有引力,所以首先要围绕小行星在不同相位进行悬停探测,了解它的各种特,绕飞探测来选择可能着陆的地点,再通过接段、采样段‘走一步看一看’,最后到小行星上进行采样。”

由于小天体的地面观测数据极其有限,它的自旋特、地形地貌、岩石和风化层、反照率、热特等参数目前都不知道,只能基于同类小天体数据推测,具有较大的不确定。系统设计、验证需适应很大的包络范围。

小天体探测,最引人关注的探测任务之一,莫过于采样。叶培建介绍,目前对小行星“2016HO3”共准备了触碰、悬停、附着等多种采样方式,确保有一种方式能采样成功,未来探测器在轨飞行时,将“边探测、边反演、边确定采样策略”。

另外,小行星的交会、下降、附着、取样过程,还需要高精度全自主导航控制,包括高精度图像导航技术、下降过程六自由度精确附着控制技术、视线导航和轨迹机动自主一体化设计技术等。

“在采集完小行星样本后,探测器的返回舱将采用弹道式再入返回,再入速度约12千米/秒,这面临高热流、高焓、高剪切力、超音速开伞等恶劣条件,所以还需要研制新气动外形和防热材料。”叶培建说。(记者 金 凤 张 晔)

【免责声明】

1、凡本网注明出处非(巨潮财经网)的作品,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,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。

2、刊发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3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15日内联系本网客服。

阅读延展

叶培建:10年分3阶段将对近地小行星探测取样返回,并绕飞探测彗星

中国设计的小天体探测任务将在10年分3个阶段实施,即小行星探测、取样返回、探测彗星。既要对近地小行星‘2016HO3&rsquo...

2021-04-26 14:39:34

迄今最小且最近地黑洞“独角兽”发现 研究结果发表在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》上

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小黑洞,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地球的黑洞。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独...

2021-04-26 14:38:30

无创和微创技术结合首次鉴定出新物种 相关研究发表在《BMC生物学》杂志

开放获取期刊《BMC生物学》杂志日前发表一项生物学研究,德国科学家团队展示了用磁共振成像(MRI)、微CT和微创基因检测相结合...

2021-04-26 14:37:32

真正“可生物降解”塑料面世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

可生物降解塑料一直被认为可帮助解决塑料污染问题,但今天大多数可堆肥塑料袋主要由聚乳酸(PLA)制成,在堆肥过程中并没有分解...

2021-04-26 14:36:43

嫦娥六号拟于2024年前后着陆月球“南极-艾特肯”盆地采样返回 开展后续详细论证工作

从远古时便对广寒宫充满无限遐想的中国人,正一步步揭晓月球的更多奥秘。4月24日,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中,国家航天局...

2021-04-25 14:57:35